內容簡介
本書特色
■這本書讓你思考什麼?
作者很早就發現:對醫護人員、專業人士或許需要講理論與學術,可是對一般社會大眾卻一定要多講些故事。曾有學員跟我說:「我以前上過生死學的課,可是教授都在講理論,聽得很無聊。」我回答:「有些教授根本沒到過生死交關的現場,當然只能講理論啊!」我常說:「講理論很無趣而且很快就忘記,講故事卻讓人記憶猶新而且印象深刻,因此對社會大眾必須用故事來傳達觀念。」
死亡非我所能掌控,我對死亡無能為力。我唯一可以決定的是:在死亡來臨之前,我現在可以怎樣活著?我可以人云亦云、隨波逐流或同流合污、如行屍走肉般的活著,我也可以「眾人皆睡(醉)我獨醒,眾人皆濁我獨清」,活得與眾不同而且「目中無人」,這就是你想要活出怎麼樣的生命態度。
■這本書要讓你瞭解什麼?
在美國原來叫做「死亡學(Thanatology)」的東西,到台灣的大學教育,就變成「生死學」,潛意識裡面就是想用「生」的喜悅來稀釋「死」的恐怖,到中小學之後,就變個樣子成為「生命教育」,讓「死」字完全不被看見。
其實,「生命教育」的八大課綱其中之一是「臨終關懷」,把「死的恐怖」的稀釋度從二分之一急遽降到八分之一。可是,有個最根本的問題是:「假如你永遠不會死,請問需不需要生命教育?」原來「生死學與生命教育」的必要與重要,就是建立在「所有人都一定會死」的前提或基底之上。
既然是因為「所有人都一定會死」,才需要「生死學與生命教育」,卻連名稱都畏畏縮縮,感覺像是魚目混珠或掩耳盜鈴一樣,請問到底在怕什麼?
作者簡介
作者簡介
許禮安醫師
1965年生,高雄人,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。
曾任:
國防部陸軍第八軍團司令部軍醫官兼法醫官。
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及心蓮病房 主治醫師。
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 家醫科主任。
花蓮縣醫師公會 理事。
屏東美和科技大學 兼任講師
現任:
高雄市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
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理事
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理事
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 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(98年4月迄今)
高雄醫學大學「生死學與生命關懷」兼任講師
作品:
《心蓮心語—安寧療護與生死學》、《在心蓮病房的故事》、《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—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》、《我還活著—在心蓮病房的故事3》、《蓮心安在—在安寧病房的故事4》、《醫院的大小事—許禮安醫師的手記》、《許禮安醫師的家醫講座》、《橫跨生死長河—病情世界的多重現象分析》、《安寧緩和療護》、《人生,求個安寧並不難》、《那些菩薩給我們的故事—安寧療護故事集》、《安寧療護的100個小故事》
許禮安手機(安寧諮詢專線,24小時開機):0955-784-748
許禮安e-mail:an0955784748@yahoo.com.tw
部落格:隨意窩Xuite日誌「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」
臉書:「許禮安」
章節
- 緣起待續(代序)(p.3)
- 死亡不重要(p.12)
- 怎麼還不死(p.15)
- 活著的眼光(p.18)
- 生死學練習一(p.21)
- 生死學練習二(p.24)
- 生死三大問(p.27)
- 生死學專家(p.30)
- 生死學概念(p.33)
- 生死學演進(p.36)
- 生死教育(p.39)
- 害怕死亡(p.42)
- 生老病死(p.45)
- 生命定義(p.48)
- 死亡定義(p.51)
- 投票送死(p.54)
- 幽谷伴行(p.57)
- 死亡認知(p.60)
- 心理預防(p.63)
- 死亡準備(p.66)
- 生命態度(p.69)
- 社會觀點(p.72)
- 社會老死(p.75)
- 悲慘急救(p.78)
- 社會心理(p.81)
- 生死場所(p.84)
- 生死改革(p.87)
- 社會死亡(p.90)
- 社會自殺(p.93)
- 自殺死亡(p.96)
- 倫理決定(p.99)
- 安樂死一(p.102)
- 安樂死二(p.105)
- 自然死(p.108)
- 死亡心理(p.111)
- 整體死亡(p.114)
- 心理反應一(p.117)
- 心理反應一(p.117)
- 心理反應二(p.120)
- 心理反應三(p.123)
- 心理反應四(p.126)
- 概念影響(p.129)
- 生命週期(p.132)
- 恐懼焦慮(p.135)
- 死亡焦慮(p.138)
- 哲學宗教(p.141)
- 中國哲學(p.144)
- 西方哲學(p.147)
- 存在主義(p.150)
- 生命倫理(p.153)
- 宗教生死(p.156)
- 道佛生死(p.159)
- 基督宗教(p.162)
- 伊斯蘭教(p.165)
- 觀看生死(p.172)
- 基因生死(p.175)
- 分子生死(p.178)
- 科技生死(p.181)
- 命運生死(p.184)
- 人類生死(p.187)
- 環境生死(p.190)
- 老化生死(p.193)
- 公衛生死(p.196)
- 公衛演變(p.199)
- 健康指標(p.202)
- 生命統計(p.205)
- 死因分析一(p.208)
- 死因分析二(p.211)
- 死因分析三(p.214)
- 優生保健(p.217)
- 家庭計畫(p.220)
- 控制疾病(p.223)
- 健康生活一(p.226)
- 健康生活二(p.229)
- 預防癌症一(p.232)
- 預防癌症二(p.235)
- 整體健康(p.238)
- 醫美文化(p.241)
- 醫療體制(p.244)
- 醫療生死(p.247)
- 人工生殖(p.250)
- 心肺復甦(p.253)
- 醫學護理(p.256)
- 安寧護理(p.259)
- 病情世界(p.262)
- 殯葬遺囑(p.265)
- 殯葬學術(p.268)
- 生命禮儀(p.271)
- 殯葬文化(p.274)
- 殯葬設施一(p.277)
- 殯葬設施二(p.280)
- 殯葬設施三(p.283)
- 威脅對策(p.286)
- 本土國際(p.289)
- 永續發展(p.292)
- 朝死而生(p.295)
- 落入底線(p.298)